职务犯罪初查期限是多久?
职务犯罪初查期限是多久?
初查在职务犯罪的立案过程中 非常重要。检察机关通过初查对发现或者受理的控告,举报等情况进行鉴别,对于线索,材料进行分析鉴别,并且进行秘密调查。这一初步的调查活动很可能对整个案件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那么职务犯罪初查期限是多久呢?
一、职务犯罪初查的概念
“职务犯罪”是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国家职权的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权力运行过程中权力异化和权力失控现象,是权力腐败的极端表现。
最高人民检察院1990年印发的《关于加强贪污贿赂案件初查工作的意见》规定的初查概念是:“初查工作是对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线索立案前的审查。”我国理论界目前对初查的含义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诉讼活动说。“初查是人民检察院为确定是否需要将案件立案侦查,通过初步调查的方法,而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犯罪案件线索进行审查,以获取证据的诉讼活动。”
(2)初步调查说。“初查是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线索进行的初步调查,以确定是否立案。”
(3)司法活动说。“初查是一项司法活动,其是检察机关对已有的案件线索,采取任意性侦查措施以及其他方法进行审查,已确定是否立案的司法活动。”
(4)行政行为说。“初查行为虽然与诉讼活动紧密相关,但不是主要方面,实质上是一种行政事实的认定行為。”
(5)侦查行为说。“一般情况下,职务犯罪侦查以立案为界限,可以分为立案前的初查和立案后的侦查,比较立案前的初查与立案后的侦查可以得知,两者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初查实质就是侦查,是初步的侦查。”
二、职务犯罪初查的性质
职务犯罪初查的性质是职务犯罪初查制度中最本质的要素。现行刑诉法并没有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职务犯罪初查相关内容,其中也包括职务犯罪初查的性质;最高人民检察院2012年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虽然在第168条—182条对职务犯罪初查做出了规定,但是同样也没有明确职务犯罪的性质。
职务犯罪初查性质由于在刑诉法中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所以使得理论界对职务犯罪初查性质争议不断。
(1)职务犯罪初查不具有刑事诉讼法性质。
(2)职务犯罪初查活动不是侦查行为。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128条规定:“检察机关在举报线索的初查过程中,可以进行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取证据等不限制被初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被初查对象的财产。”这就说明了职务犯罪在初查的过程中只能对被初查对象进行秘密的调查和审查,而不能对被调查对象像对其他犯罪嫌疑人一样在立案以后去采取强制性的措施。
(3)职务犯罪初查行为实际上是侦查行为。
(4)职务犯罪初查是审查判断犯罪线索的活动。
三、职务犯罪初查的作用
(一)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实际需要
职务犯罪案件是和一般的刑事案件有着本质的不同,一般的刑事案件的行为和结果会自行暴露,而职务犯罪的案件则不会,这就决定了对一般的刑事案件侦查由事到人进行,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则由人到事进行。所以职务犯罪案件往往是有明确的犯罪嫌疑人,不太明确的犯罪事实,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启动初查活动来调查职务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事实的存在,是否需要对其进行立案侦查。大多数的职务犯罪案件都必须要在立案前对围绕举报反应的事实材料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初查,这是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实际需要,也是加强打击职务犯罪力度,深入开展反贪污贿赂斗争的需要。同时也是收集足够证据材料为立案打下足够牢固基础,不给犯罪分子有可趁之机的需要。
(二)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犯罪事实
从刑事讼诉法第110条的规定可知,应当立案的条件是有犯罪事实并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不予立案的条件是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并且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就告诉我们,是否存在在犯罪事实是立案与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司法实践中要想认定职务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不能依赖于靠书面审查报案、举报、控告、自首的材料去予以认定。要准确地判断职务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事实存在,检察机关在立案前进行初查调查时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因为立案前进行的初查调查不但可以对报案、举报、控告、自首的材料真伪作出辨别认定,而且也能避免不经过细致的初查工作,就靠书面审查举报等手段递交的材料认定立案是十分有效的,以在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前对职务犯罪嫌疑人开展的初查措施可以有效地、准确判断其是否存在犯罪事实是十分必要的。
(三)为侦查程序启动提供合法依据
对职务犯罪嫌疑人在立案前进行的初查工作是准确判断报案、举报、控告、自首材料是否反应的事实真实与否的前提条件,也是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侦查权公权力随意扩张或者滥用侵害的保护。检察机关在初查阶段通过深入细致的对职务犯罪嫌疑人外围取证侦查,可以获取初查对象涉嫌犯罪的真正证据材料,这就为立案侦查程序的启动提供合法的依据,从而使侦查人员在侦查阶段做到心里有数、果断决策、坚定信息、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向更深层次阶段纵向发展。
四、法律条文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 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第一百六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第二百零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初查给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判断线索材料是否正确提供了可靠合法的依据,有利于案件的审查顺利进行,更好的确保法律的实施,给违法者应有的惩罚,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性。
·滥伐林木罪追溯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为了使人民的权益得到保护,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刑事法律规范,在这些刑事法律规范之中,对各类犯罪行为都做出了概括性的规定。滥伐林木罪是其中的一项罪名,若国家机关或者他人没有及时发现特定主体实施了该项违法行为的,可以在既定的追诉期内进行追溯处理,具体来说,滥伐林木罪追溯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强奸罪在哪些情形下从重处罚
强奸罪在哪些情形下从重处罚1、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2、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3人以上)3、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注意:A这里是妇女不是幼女;B必须在公共场所当众;C这里的当众不包括犯罪人,一般也不包括被害人;D当众不一定是用眼睛看)4、二人以上轮奸的;(注意...
·行政拘留缓刑保证金是怎么规定的
对行政拘留的这一决定作出暂缓执行的案例并不是没有,虽然非常少见,但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是做出了非常规范的约束。可能生活当中有些人在此之前会将法律上的一些名词全部都混为一谈,比如将行政拘留和缓刑放在同一种情形当中,甚至有人咨询过行政拘留缓刑保证金是怎么规定的?
一、行政拘留缓刑保证金是...
·那些人可以成为脱逃罪主体
哪些人可以成为脱逃罪主体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已决犯)、被告人与犯罪嫌疑人(未决犯)。被劳动教养或者行政拘留的人,被司法机关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判处管制、判处拘役、徒刑宣告缓刑的罪犯以及被假释的罪犯不是本罪的主体...
·缓刑期间打人如何处理?缓刑的考验期有多长
罪犯要是在判刑的时候可以同时被判缓刑的话,意味着此时可以暂时不用执行所判的主刑了,但同时还有附加刑的话,那附加刑是要一并执行的。而在缓刑期间也要求遵守相应的规定才行,那在缓刑期间打人如何处理呢?接下来,我们为你做详细解答。
一、缓刑期间打人如何处理
缓刑期间打架,如果造成轻伤以...
·聚众斗殴罪律师辩护点是什么?
一、聚众斗殴罪律师辩护点是什么?
(一)要善于准确归纳并找出辩护的法定理由。
1、无罪或不负刑事责任辩护的法定理由。在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可作“无罪辩护”或不负刑事责任辩护的情形大致有三种:
(1)刑法不认为犯罪的。
(2)刑法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
(3)刑...
·刑事犯罪已中止审理的依据是什么
刑事犯罪已中止审理的依据是什么?1、自诉人、被告人患精神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应当裁定中止审理。2、起诉后被告人逃脱,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应当裁定中止审理。3、在自诉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下落不明的,应当裁定中止审理。4、在审理期间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情形的。应当决定...
·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既遂一般判几年
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既遂一般判几年依照《刑法》规定,犯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刑法条文]第一百一十八条 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
·招摇撞骗罪有可能判缓刑吗
招摇撞骗罪有可能判缓刑吗满足判缓刑的条件就可以判缓刑。其一是被判处拘役或者短期有期徒刑;其二是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认为暂不执行所判刑罚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其三是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也就是说,适用缓刑是在犯罪分子已经被判处刑罚的前提下,再考虑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现,...
·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释义是什么
我国公民对宗教的信仰,任何人和执法机关都没有权利进行干涉或者剥夺。如果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是会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的。对于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释义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将为您整理详细的资料。对于这一法律常识,想要了解的小伙伴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
一、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
·法院对于虚假出资罪的最新量刑标准是什么
法院对于虚假出资罪的最新量刑标准是什么
一、法院对于虚假出资罪的最新量刑标准是什么
依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